扶政办〔2021〕36号
扶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扶沟县“十四五”中小学
布局调整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商务中心区,县政府各部门:
《扶沟县“十四五”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
2021年10月28日
扶沟县“十四五”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为切实提高办学效益,提升教育质量,打响扶沟教育品牌,“十四五”期间全县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使城乡教育均衡、稳定、健康、持续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依据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编制“十四五”期间城乡中小学布局规划的通知(教办法规〔2021〕47号)和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制定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辖14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商务中心区,413个行政村(居委会),县域面积1173平方公里,人口78万。全县现有高中专任教师1107人,在校生15935人;初中专任教师2588人(含九年一贯制592人),在校生32558人(含九年一贯制11360人);小学教师3403人,在校生48377人。
目前,全县共有公办高中4处,扶沟高中、县二高、县直高中位于城区,包屯高中位于农村;公办初中20处,其中城区5处、乡镇(场、区)15处;公办小学104处,其中城区9处、乡镇(场、区)95处,教学点145处;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6处、民办小学6处。
二、“十三五”时期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情况
“十三五”期间,全县教育坚持“科学规划、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合理布局、提高效益”的原则,适当调整中小学处数,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城乡教育发展进一步均衡,择校热和城区大班额现象明显缓解,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2016年以来,合并江村镇第二初级中学、江村镇第三初级中学、曹里乡第二初级中学、汴岗镇第三初级中学、包屯镇第一初中学5处初中,改扩韭园镇吴桥小学、固城乡第二中心小学、白潭镇第二中心小学、曹里乡第二中心小学等27处寄宿制学校,新建扶沟县第三初级中学、扶沟县金海路小学、扶沟县金塔路小学3处公办中小学、江南实验学校、文清学校、文才学校、派森实验学校4处民办中小学。全县义务教育小学生入学率提升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2017年,我县在全市率先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2020年,在全市率先启动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工作。
三、“十四五”布局调整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中小学生到城镇就读,导致农村100人以下的学校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逐年增多、教师学科性缺编、教育资源闲置现象逐年突出。因此,“十四五”期间,在农村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城区新建中小学已成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是义务教育阶段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促公平的重要举措。
(一)总体思路
依据县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推动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扶沟教育品牌。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统筹城乡,注重与城镇化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与“全面改薄”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规划相衔接,做到科学合理规划。
2.坚持分类指导。处理好就近入学和提高质量的关系,注重提高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与质量,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3.坚持严格标准。按照我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注重农村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每个乡镇保留1处寄宿制初中,改扩建成1—3处寄宿制小学,原则上不足100人的小学和起始年级低于30人的小学可调整为教学点。
4.坚持依法治校。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增强依法治教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三)目标任务
“十四五”期间,全县共规划新建公办高中1处、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2处、公办初中2处、公办小学2处;撤消教学点27处、小学2处;迁建小学1处、教学点1处;小学转设教学点18处、教学点转设小学3处,初中转设小学3处;九年一贯制学校民转公1处。
到2025年,全县保留高中5处(1处在建)、九年一贯制学校8处(民办5处)、初中19处(2处在建)、公办小学98处(民办6处)、教学点133处。基本消除城区大班额,农村中小学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进一步合理,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基本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四)实施步骤
1.2021年度:转设城关镇二中为小学;撤消柴岗乡1处、包屯镇1处教学点。
2.2022年度:新建扶街道、立雪路2处九年一贯制学校;转设扶亭街道1处小学为教学点、1处教学点为小学;撤消包屯1处、扶亭街道1处教学点。
3.2023年度:迁建固城乡固北小学、柴岗乡邢坡小学;转设韭园镇5处、练寺镇2处小学为教学点,韭园镇文才学校转设为公办学校;撤消固城1处、包屯2处、城郊1处、白潭1处教学点。
4.2024年度:新建扶沟县第三高级中学、扶沟县第五和第六初级中学、西关新建小学、崔桥镇第一中心小学5处中小学校;转设吕潭吉鸿昌中学为小学,练寺镇3处小学为教学点;撤消汴岗1处、包屯1处、吕潭1处、韭园6处、白潭1处教学点
5.2025年度:转设汴岗镇2处教学点为小学,崔桥一中为小学,崔桥镇4处、练寺镇3处小学为教学点;撤消江村镇1处小学,固城1处、江村4处、柴岗1处、包屯3处教学点。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同志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与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领导组,统筹全县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教体局牵头,负责整个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发改委做好学校建设项目规划和立项工作,财政部门积极筹措教育经费,保障学校建设资金投入,自然资源和住建等部门统筹安排好学校建设用地及相关手续的审批,其它成员单位都要尽职尽责,认真做好相应的工作。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商务中心区)也要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做好区域内学校建设用地选址、沟通群众思想和维护建设学校的周边环境等工作。
(二)加大建设投入。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新建扩建校舍处需的土地要优先规划,无偿划拨。规划、住建、财政等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好学校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教体局要广开渠道,积极筹措经费,积极向中央和省市争取“改薄”和“校安”资金。
(三)把握调整尺度。调整过程中做到“五结合”“三坚持”,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与逐步完成乡镇寄宿制中心小学相结合,与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相结合,与“全面改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新机制和信息技术教育工程三通一平台工程相结合,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坚持依据生源定留舍,坚持依照地理位置合理设点,坚持科学规划逐步实施。
(四)守住教育资源。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切实加强对学校原有财产的管理,防止资产流失。调整后学校的教学设备、仪器、图书要“物随生定”,归并新校使用。对于房屋、土地等不动资产要明确产权,原则上“产权归教,使用归教”,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使用,结合布局规划,在教育系统内部实行递交转让,严禁私分或挪作他用,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或国有资产的流失。
(五)加强督导检查。县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对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是否公开,调整是否合理,保障措施是否到位,工作程序是否完善,学校建设是否达标等进行专项督查,逐乡逐校建立推进台帐,督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对存在问题较多、工作不力、社会反映强烈的地方,要责成其限期整改。对因学校撤并不当,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的,要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追究责任。